Search

《綠豆爸談正念》從成為更好的,到更好地成為自己

我是綠豆爸,
昨晚在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《綠豆爸談正念》從成為更好的,到更好地成為自己

我是綠豆爸,
昨晚在《正念療癒力》的深度閱讀讀書會結尾時,
我和夥伴分享了我自己的改變三部曲,
我想打鐵趁熱,
將它記錄下來。

一、#成為更好的

從有記憶以來,
無論是在家庭教養、還是學校教育,
總是灌輸著自己這樣的信念:「成為更好的」。

在行為表現上,
我追求「成為更好的」,
要更有禮貌、更有熱情、更會說話、字要寫的更漂亮⋯⋯

在分數名次上,
我追求「成為更好的」,
班排名第一還不夠,
還是努力擠上「紅榜」進入校排名,目
標是擠進第一志願⋯⋯

在工作展現上,
我追求「成為更好的」,
業績要更好、商品熟悉度要更佳、團隊組織要更大⋯⋯

在為人父母上,
我追求「成為更好的」,
因此孩子的行為表現也要好,
才能證明我是一個好父母⋯⋯

然而,
所謂「成為更好的」,
意謂著有個「外在標準」,
存在著「比較和競爭」,
最常聽到的話是:「好還要更好、更上一層樓」。

我發現,
我「永遠都不夠好」,
我看不到自己好的那一面,
我也達不到別人口中更好的那一個境界。

接著我發現,
孩子也開始覺得自己「不夠好」,
因為我也看不到孩子好的那一面,
我只會不停的挑錯、指責、建議、要求。

我迷惘著,
甚至迷失了⋯⋯

然後,
我遇見了「阿德勒」。

二、#成為更好的自己

2010年,
在朋友的引薦下,
我開始閱讀阿德勒的書籍,
當年《被討厭的勇氣》尚未出版,
市面上比較容看到的,
是阿德勒的原著《自卑與超越》。

我才發現,
原來不是要「成為更好的」,
而是要「成為更好的自己」。

阿德勒心理學讓我瞭解,
是因為我們自己的「自卑感」
--自覺不如人的不舒服感覺--
讓我們設立了「虛構目標」,
依循著自己的「生命風格」,
透過挑戰「人生任務」的歷程,
逐步邁向「優越感」。

一切和「自己」有關,
而人也無法離群索居,
因此一切和自己與其他人事物的「關係」有關。

「所有煩惱,
都是來自於關係的煩惱;
所有幸福,
都是來自於關係的幸福。」

由於從小訓練要「成為更好的」,
因此當把「自己」加了進來之後,
其實還蠻「爽」的,
因為可以設定自己的目標,
然後像是闖關打怪般的,
讓自己邁向更好!

因為「成為更好的自己」實在太令人愉悅了,
因此我迫不及待地和週遭的人分享,
陸續成立愛兒思親子玩學家族、幼兒親子共學部落、親子團、非學校⋯⋯

然而我漸漸地在不同的夥伴身上發現,
「成為更好的自己」其實仍然潛藏著
「現在的自己不夠好」的意涵,
不少夥伴在歷程中備感壓力,
而選擇了離開。

一方面覺得可惜,
另一方面我也在思考可以怎麼做呢?

三、#更好地成為自己

2017年我參加群島大會,
隔年在這場跨區域的教育創新論壇裡,
認識了翻滾海貍工作室的大貍老師。

我印象很深的,
是在她的一場「魔力塊」(論壇)裡,
她談到:
「不是要成為更好的自己,
而是『更好地成為自己』!」

看起來只是文字的順序做調整,
實際上卻蘊藏了重大的不同和改變。

也剛好在朋友高瑋呈的介紹下,
我閱讀了胡君梅老師的《正念減壓自學全書》,
然後我參加了陳德中老師在「台灣正念工坊」開設的MBSR正念減壓工作坊。

我彷彿撥雲見日般地,
看懂了些什麼!

原來自己已經是好的了,
不需要再成為更好的!

只是在過去的生命經驗裡,
我們離真實的自己愈來愈遙遠,
這也是我們容易生氣、懊悔、煩惱、自責⋯⋯的主要原因,
因為我們忘記了「接納自己」。

我們太多的「行動」,
卻太少的「同在」。

我們不斷地忙、茫、盲,
總是看到自己所沒有的、不足的、不夠好的,
然後我們貪婪地追求著,
看似我們擁有了很多,
但我們卻無法感到滿足。

就像是在皮克思的《靈魂急轉彎》裡,
那些過度追求的迷失黑化靈魂;
或是我們把「生命的火花」誤以為是「生命的意義」,
卻始終尋找不到。

過去的都過去的,
未來的還未到來,
唯有「當下」
--此時、此刻、此地、此人--
才是我們唯一擁有的。

當我們可以「同在」於每一個「當下」,
我們就能夠更好地成為自己。
無需刻意追求、無需和他們比較競爭、更無需自責或否定自己。
我們的自尊提升了、自信成長了,
我們更愛自己了!

#綠豆爸 #可能幸福學院 #正念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